“向日葵地”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,是作者李娟母亲多年前承包耕种的土地。向日葵地的南面是起伏的沙漠,北面是铺着黑色扁平卵石的戈壁硬地。没有一棵树,没有一个人。
长年以来,作者母亲经营着裁缝店和小卖部。村里几十户人,同行有五六家,秋冬两季生意还能维持生计。但是夏季牧民和牛羊北上,村里人几乎走空了,她母亲年纪也大了,经不住跟着牧民一起迁徙辗转的动荡和辛劳,便决定种地。荒野之中一万多亩耕地,种植户有十几个,各自守着土地散居,彼此相隔较远。她母亲是其中之一,承包了九十亩。种向日葵第一年住的是地窝子,不通风,七月份住在里面像蒸笼一样热。第二年花了两千多买了蒙古包。
向日葵从播种到收获,共三个月的生命。这片向日葵地,先后经历旱灾、沙尘暴和病虫害,又遭受了三次鹅喉羚袭击,向日葵苗被啃的干干净净,毁了再种,种了又毁……面对的不仅是财产的损失,更是生命的消逝。她母亲日夜忧心、沮丧地播下第四次种子,“赌徒般的活着”,播种、浇水、上化肥、打农药、打杈、砍花盘……除了种向日葵,家里还养了鸡鸭猫狗兔一大堆动物。
金黄灿烂的向日葵,在游客眼中是欣赏拍照的美景,在农民眼中是等待、是辛劳、是忍耐、是生活的希望。据《后记》介绍,本书记录了种向日葵前两年的一些情景,第三年终于盼到了丰收,而继父卖完最后一批葵花籽途中,突发脑溢血,中风偏瘫,无法自理、无法说话。
2003年左右,作者在阿勒泰上班,同时照顾高龄多病的外婆,每月工资600元,其中200元房租,200元存暖气费,200元生活费,生活过的相当紧巴。在她母亲决定种向日葵的那一年(2007年),全家齐上阵,她也帮了几天忙,外婆跟着母亲住在向日葵地。当年作者跟着牧民北上,在阿勒泰深山牧场生活了一个夏天。第二年,她辞职去了南方。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外婆的深沉浓烈的感情,她在《外婆的世界》《外婆的葬礼》中说“我觉得外婆最终不是死于病痛和衰老的,而是死于等待……她在迷途中慢慢向死亡靠拢,慢慢与死亡和解……把外婆折磨致死的种种痛苦,往下还要折磨我。种种孤独、种种惊惧,挟持了外婆,也挟持了我。”
《羊道》三部曲和《冬牧场》主要记录的是“牧民”的生活,而这本《遥远的向日葵地》是记录作者母亲以“农民”的身份,向荒凉而贫瘠的土地讨生活的经历。虽然笔调仍是细腻感性的,但整体读下来充满沉重、压抑的感觉。作者在多处真实表达了内心的紧张、焦虑、孤独、悲哀、疲惫、疼痛、懦弱、无能、微弱、渺小、倔强、狼狈、脆弱、局促……全书的抒情哲思意味比较浓,还有大量意识流表达,篇幅超过了我的忍耐接受程度,有些就跳过不看了。
以前极少有连续看一个作者大部分作品,并坚持写读后感的时候。截至目前已经看过的李娟的书有《我的阿勒泰》、《阿勒泰的角落》、《羊道》三部曲、《冬牧场》、《遥远的向日葵地》、《记一忘二三》共8本。如果排序的话,个人感觉写的最好的就是《冬牧场》,其次是《阿勒泰的角落》。
农人驾驶着沧海一帆,漂流在四季之中。农人埋首于天空和大地之间,专注于作物一丝一毫的成长。农人的劳动全面敞向世界,又被紧紧桎梏于一花一叶之间。——《我的无知和无能》
这是第九本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