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克莱因壶》读后感

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本小说的,前面一半的内容节奏缓慢、稍显沉闷,后面的内容悬念迭出,紧张感拉满,很想快点读完,揭开谜底。小说的内容很像《盗梦空间》的情节,可能更加真实,让你根本分不清是虚拟还是现实。我不止一次设想自己深陷 ... 继续阅读

读《消失的13级台阶》

第一次读日本作家高野和明的推理小说。《消失的13级台阶》这本书刚翻开第一页,作者的文笔就吸引了我,采用第三人称叙述,却巧妙融入了第一人称心理,树原亮在恐惧中的心理与身体反应描写得非常细致,画面感强,在阅读时自然而然代入他 ... 继续阅读

《绝叫》读后感

这部小说的特色是用了一、二、三人称的三条线三个视角交叉叙述,刚读起来因为故事线跳跃会有些接不上,随着情节发展三条线的走向愈发紧密,最终走向共同的终点。如此精巧设计,尤其是第二人称的描写,凸现出作者强大的谋篇布局和叙事的能 ... 继续阅读

《丁庄梦》读后感

这是电影《最爱》的原著小说,讲的是艾滋村的故事。原以为小说会很压抑、悲惨、无力,看过后才发现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艾滋病(它被称作热病),只是以它为背景讲述患病的人之间的相处、利益之争和情爱,写的都是人性,这个故事换成其他蔓 ... 继续阅读

《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》读后感

看完了《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》,才发现它只是一篇中短篇小说,后来也才知道茨威格几乎没写过长篇。这部中篇小说集我没有看完,只看了其中的几篇。他的文风不合我的胃口,冗长的心理描写,拖沓的文字,看得让人着急,而且书中的人物都很奇 ... 继续阅读

读《走夜路请放声歌唱》

本打算近期看完李娟的一堆书后,全心投身于钩织爱好中。周末陪娃去参加小小图书推荐官的面试,等候过程中又从图书馆借了李娟早期的《走夜路请放声歌唱》,是2011年10月第一次印刷的版本。都是作者从2002年以来贴在一些文学论坛 ... 继续阅读

《卡拉马佐夫兄弟》读后感

这部小说我看得很慢,看得很痛苦。它的故事离我们太遥远,读起来没有同感;异国背景的情节里,很多地方理解不了;无处不在的基督教义,让我看不懂;关于上帝是否存在的讨论,读来颇感乏味。 小说有一条主线,又穿插了两条支线。主线讲的 ... 继续阅读

读《遥远的向日葵地》

“向日葵地”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,是作者李娟母亲多年前承包耕种的土地。向日葵地的南面是起伏的沙漠,北面是铺着黑色扁平卵石的戈壁硬地。没有一棵树,没有一个人。 长年以来,作者母亲经营着裁缝店和小卖部。村里几十户人 ... 继续阅读

读《羊道》三部曲

2007年春天,作者李娟以“参与者”和“观察者”的双重视角,随扎克拜妈妈一家迁徙。之后用了三年多时间记录,命名为《羊道》,分成《春牧场》、《前山夏牧场》、《深山夏牧场》三本书出版,依次呈现了哈萨克族牧民在春夏季节里的游牧 ... 继续阅读

读《冬牧场》

2010年末,作者李娟因为参与《人民文学》非虚构写作计划,跟随哈萨克牧民居麻一家,进入新疆阿勒泰地区南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(冬牧场)中生活了三个多月。因此,不同于前两本“阿勒泰”是自发的记录生活、身边人与事的“散记”,这 ... 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