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《阿勒泰的角落》

去图书馆还书时,忽然发现书架上多了一排李娟的书(之前是孤零零一本),都是近几年新印刷的,便又一股脑儿都借回家了。

这本《阿勒泰的角落》(2024年3月第3次印刷版)封面很美,照片里辽阔的绿色草场上,一只肥硕的羊在凝望着,孤独寂静而又生机勃勃。书中有很多幅插图,附录介绍只有“大风中的哈克哈拉”那张照片是作者拍摄的,也是一堆插图中景色最普通的。也许这才是普通人(非专业摄影师)视角下最真实的阿勒泰角落,或许不可能到处都是绝美风景片吧。

《阿勒泰的角落》分为在喀吾图、巴拉尔茨、沙依横布拉克、桥头和红土地五个部分,写与当地哈萨克族牧民的交往、小杂货店的经营、深山牧场风土人情、夏牧场见闻,在红土地生活片段等。和《我的阿勒泰》都是2010年首次出版,两书相比,这本书更偏重于记事和随感而发,没有了大篇幅的景物描写和抒情文字。对我而言,感觉可读性相对强一些。也许是慢慢习惯了作者的写作风格,渐渐沉浸到阿勒泰的故事中。

这本书中对母亲的描写鲜活立体,让我印象最为深刻。她是全家的主心骨,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,学习能力强,脑袋灵活主意多,胆子大,性子急,不受条条框框束缚(行为和思想),又非常肯吃苦耐劳,在艰苦环境中保持着坚韧与乐观。这些在记录她做裁缝、织毛衣、修鞋、采木耳、做买卖,还有多次动手改造房子等文字中均有体现。当生活略微安定时,她还尝试养金鱼、养花,虽然方式粗放暴力(如把鱼从水里捞出来慢慢玩,玩够了再放回去,然后笑眯眯看着鱼斜着身子在水里缓半天才缓过气来。喂猪式把鱼撑死。鱼缸放在铁皮火墙上鱼被煮熟),但细微处也透露着温柔和母性(如把快冻死的鱼小心地放在怀里焐了大半夜,还真焐活过来)。

作者跟着母亲,为了生计,随牧民在穷荒辽阔之地辗转迁徙,以裁缝和小杂货店为生,居无定所。她在文字里有抱怨过生活的艰辛、居住的简陋、天气的恶劣、环境的荒寂,但没有总是叫苦连天,也没有憎恨,在阿勒泰辽阔寂静中疗愈,内心很快又安宁下来。感觉作者能够呈现出宁静平和的总体风格,除了没有经受乌烟瘴气的复杂人际关系,能够在阿勒泰的河流山川森林草原中自由放松,也和母亲的耳濡目染有很大关系吧。

总体感觉这本书里的不同文章,水平高低不一,有些是简单的流水账,篇幅短小。有些洋洋洒洒,文学性比较强。其中,《在巴拉尔茨:河边洗衣服的时光》明亮炽热的阳光下,凉幽幽的河水,深密的草丛,分不清快乐和悲伤,只是自由。《在沙依横布拉克:深处的那些地方》漫长的慢悠悠地散步,在山野中随意四去,回首张望碧绿的山谷,闪耀的确是金光。所能感觉到的那些悲伤,又更像是幸福。《在桥头:坐爬犁去可可托海》用细腻感性的笔触,将记事与沿途景物描写、感官体验、意识流、人物刻画等多方面相融合,最后出现的圆圈彩虹更是充满温情和诗意。《在红土地:金鱼》本不属于戈壁滩荒野的动物,在恶劣的天气环境和简陋昏暗的房子里,袅袅款款在水中舞蹈,是那么明亮而晶莹。

有人称赞她“在孤寂中迸发天才的力量,以浑然天成的笔触书写生之爱恋”,也有人说她是享受了地域红利,写作水平是高中生阶段。还有人说看她写的东西,觉得自己也能记录下日常生活,去出版几本书。在我看来,“天才”未免称赞过高,而她也远比普通人的写作水平高。能够将平凡琐事写的生动有趣,清新自然,还带着一些诗意和灵性,就是语言功底和写作天赋的体现。作者从“我”的视角记事,也有对自然、孤独和生命等问题的思考,情感丰富。虽然“走红”与地域有关,但她能够用心观察,坚持用笔记录下这些内容,写的清新自然、细腻质朴、真实感人,就是过人之处。

和Hillway相识以后,十几年来在他的“监督”下,每天记录日常生活和两个娃成长,有时写的多有时写的少,虽然至今还坚持着写,但都是记事,极少再写感受和心情。每次看书或电影或去旅游,Hillway都会说看过/玩过了写篇文章,像是学生被老师布置作业。总之,有感而发主动去写的少,不过积少成多,每年底汇总也有好几万字。而这些文字,自我感觉没有什么可读性,寡淡至极,恐怕也只有自己想回忆某事时翻一翻了。

发表回复

您可以匿名评论,只有「评论」 是必填项,其他的都可以不填。如果填写电子邮箱地址,有人回复时您将收到邮件通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