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微之处的历史——《上学记》读后感

《上学记》是由一个人口述回忆,另一个人写下来的,主要讲述1921-1950年间学校和社会的事情。因为是口述,这本书的口语化严重,文字稍显啰嗦,不过也正是这个原因,这本书很容易读,像听人说话一样,所以会看得很快。

作者(实际为口述者,以下均称为作者)生于1921年的北京,在北京长大,在那里上了小学和初中。当时北京还是北洋军阀统治,学校里面基本上没有意识形态教育,北伐以后就有了政治学习,不过也不严格要求。在北京生活期间,看得出作者很幸福,逛茶馆,去听戏,在图书馆看书,生活很丰富。让我没想到的是当时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英语,作者的英语底子非常好,后来上大学直接读英语教科书和原著,和外教用英语口语交流。

日本占了北京以后,扶植了傀儡政权,但是老百姓的生活几乎没有变化。后来全面抗日,真的打了起来,好多学校都迁往南方。作者的高中上的是中大附中,先是迁到长沙,后又到贵阳。

作者考上了西南联大,他说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七年时光。被大师和优秀的同学包围,可以积极地吸取养分。那时的生活虽然艰苦,但是大家都很乐观,都很努力。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讲的就是作者在西南联大生活和学习的事情,回忆了他的老师和同学,每个人都有才有名有个性,当时的中国真的是人才济济啊。

作者1949年回到了北京,又上了「革大」,后来去了研究所,也下过牛棚。1950年作者才29岁,故事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,本书成书于2006年,整整56年的时间却很少提及。

作者说自己的性格是「远离政治」,不参与政治活动,才得以保全自身。他的三姐和妹妹上的是北大和联大,是政治运动的积极分子,一个发了疯一个自杀,下场都不好。

这是一本好书,作者的三观很正,适合有一定近代历史基础的人来读,可以让你感受到教科书里的历史和个人经历过的历史的差别。历史是有温度的,正在于它的细微处。

以下为摘录:

上海这一仗打得厉害……几十万军队投入进去,足足打了三个月,不要说全中国,那是全世界都没料想到的。不过,如果单从军事上讲,这一仗却打得很不明智。应该是打得赢就打,打不赢就走。地方那么小,又是平原地带,无险可守,谁的炮火集中谁就占据优势。中国的力量远远不如人家,等于是拿人命去换他的炮火,那样硬打牺牲太大,不值得的。淞沪战役唯一的收获就是振作了气,“我们也能打,“也能跟他拼”,在政治上、心理上或者精神上起了鼓舞作用,同时可以获得更多的国际支持。也许这是必要的,可真要算起细账来,我觉得划不来。后来上海守不住了,一泻千里,整个阵营都乱了。

和现在一样,当年我们读书的时候也讲求分数,大多数同学考虑的也是哪一门功课最能拿分儿、是最吃紧的,其余的课都不重要。像历史、地理,临时背背就完了,反正不会不及格,也不会得什么了不起的高分。至于更次要的课程,比如你歌唱得好不好,那就更不重要了。最重要的是三门主课,国文、英文、数学,其中国文又是最不重要的。因为第一,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,都会说中国话、会写中国文。第二,国文最不见分数,一般都给个七十来分,好的给个八十多,差的也不会不及格,所以最吃紧的两门课就是数学和英文。数学是死的,出五个题目,全答对是满分,答对四个就是八十。英文也是,比如这句话应该怎么讲,你懂就是懂,不懂就是不懂,那是很过硬的。而且,这也是后来上大学时最要紧的两门课。学理工科的,数学过不了关就没法学。学文科的,除了中文专业,外语过不了关也看不了教科书。

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,而且最好没有任何目的,读书本身就是目的。读书带来内心的满足,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。在别人看来,游山玩水跑了一天,什么价值都没有,但对我来说,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,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。

有的同学确实有开早车、开夜车的,或者既开早车又开夜车,不过那是死读书,成绩也并不一定很好。我想,这和我们的传统观念有关。过去我们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,总想怎么起早贪黑、天不亮就去干、干到夜里不收工。我们在干校的时候两个星期才放一天假、而且来不来就夜战,白天干不完晚上干,其实也没干出多少成绩。成绩不是靠体力拼出来的,要是这样干的话,撑死了也翻不了一番、更提不上翻两番、翻三番。一个人一天二十四小时、你不能干四十八小时的活,要这样拼的话,爱因斯坦做出那么大的成绩、他一天得干多少小时?包括现在也是这样。我们总有一种落后的农民意识,老想着拼命,强调“吃大苦,耐大劳”,可是进步不能光靠这个,不然整个人类文化能进步多少?前些年我们还提过“超英赶美”,为什么要超它?不就是它比你先进?可它为什么先进?中国人干了五千年,可英国历史才一千年、美国连五百年都没有,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才五百年,它们为什么先进?我们中国人口是英国人口的二十倍,英国才六千万人,我们十三亿,要论起早贪黑开夜车的话,我们不知道应该比它高明多少。可是近代的伟大开创者,像牛顿、达尔文、包括马克恩(1849年起定伦敦),都是出自英国而不是在中国,为什么?

我认为一个所谓好的体制应该是最大限度的允许人的自由,没有求知的自由,没有思想的自由,没有个性的发展,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,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。

想要出成绩,总得有三个方面的条件。一是天赋,这点不能强求,每个人天赋不一样,这没什么可丢脸的。二是环境,这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争取到的。第三就是个人的努力。但个人的努力应该得法,不能只讲拼体力,老是延长劳动时间、增加劳动强度,那是不行的。读书也一样,书读得好坏跟你拼不拼命没关系,天天开夜车,我不认为那是一条正路。

学术自由非常重要,学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自由。老师的作用正在于提出自己的见解,启发学生,与学生交流。

人总得靠希望活着,甚至于很小的希望,比如我想发点小财,想改善一下生活。如果没有任何一点希望可以寄托的话,人就活不下去了。二战的时候,我们真诚地相信未来会是一个光明的、美好的世界,一个自由的、民主的世界,一个繁荣富足的世界,好像对这些完全没有疑问。我想,这种信心对全世界的人民也是一种鼓舞。不过不知道人们是不是太容易受骗了,二战以后,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都让我们大失所望,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的曲折。

发表回复

您可以匿名评论,只有「评论」 是必填项,其他的都可以不填。如果填写电子邮箱地址,有人回复时您将收到邮件通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