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富汗人的故事——《追风筝的人》读后感

这是一部大历史背景下的小人物的成长史,它以1975年到2001年阿富汗经历过的国王、共和国、俄国占领、塔利班、美国扶持时期为背景,讲述了「我」和小伙伴哈桑的友谊、斗风筝追风筝、「我」在美国的生活、重返阿富汗营救哈桑儿子的故事,同时描写了种族歧视、种族灭绝、塔利班的恶行。小说的节奏不疾不徐,篇章精炼,故事具有很强的吸引力,读起来爱不释手,读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。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。

这部小说的人物很少,但都个性鲜明、有血有肉,读起来觉得是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物。「我」的公子哥做派,对仆人的优越感,怯弱没有担当。小伙伴哈桑的忠诚、忍让,无怨无悔,书中最让人痛心的人物。「我」的父亲的冷漠、爱子情深、乐善好施、嫉恶如仇。

小说中有两处的故事看起来比较紧张,一处是从俄国占领的阿富汗逃出来,一处是前往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寻找孤儿。从中可看到处处都是战争的痕迹,人们生活困苦,随时都有被枪杀的危险,那时是一个伤痕累累,没有道理的国家。

「我」在阿富汗找到了孤儿院,寻找的孤儿正好被塔利班的人带走了。「我」到塔利班的小头目家里约谈,没想到他竟然是儿时的死对头,两人在生死对决中,「我」差点被打死,这时小孩用弹弓打瞎了头目的眼睛,「我」俩却逃了出来。我觉得这一段写得太巧合了、不太真实,怎么会这么容易就逃了出来。

读完小说,让我对阿富汗有了更深的认识,那里的人民也是纯朴的、爱好和平的,只是他们被少数人「代表」了。虽然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、宗教信仰、思维方式不一样,但是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,某些东西具有普世价值,是全世界共通的。

在阿富汗放风筝不是简单的放,而是要斗,放风筝的线不是普通的线而是玻璃线,可以割断别人的风筝线,放的时候自己的手掌也会被割破。除了斗风筝,还有一个追风筝的人,会抢着去争抢被割断绳子的风筝。「为你,千千万万遍。」追风筝的人的承诺,令人感动。

发表回复

您可以匿名评论,只有「评论」 是必填项,其他的都可以不填。如果填写电子邮箱地址,有人回复时您将收到邮件通知。